说起日本经济,我们总会想起那句老生常谈的评价:“失去的三十年”。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经225指数便一直表现疲软。特别是在前几年新冠疫情刚刚爆发之时,日经225指数一度跌至16,000多点附近的低位。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大有延续的趋势,好像“失去的四十年”都已经不可避免。
然而就在疫情初期触及16,000多点的低位之后,日经225指数却神奇地开始一路飙涨。今年5月19日,日经225指数突破30,800点,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新高。此后日本股市依旧保持涨势不断,6月份更是一度站上33,000点大关,一时间风头无二。
那么曾经多年低迷的日本股市为什么能够在今年好像起死回生一般、不断攀升呢?在此轮大涨之后,日经225指数还能够在未来进一步延续涨势吗?本文就将带你一探究竟。
日经225指数近5年来的走势
我们此前曾在《中字头资产价格何时走出阴霾?关键得看它》一文中提到,汇率对于一国股市至关重要。不少非美国家的本国货币汇率一旦上升,那么股市行情就会相应水涨船高。中国A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旦人民币汇率上升,A股市场便往往会开启上行行情。但是日本却恰恰是一个反例。近5年来(截至写稿时),日元兑美元汇率下跌约23.75%,但是日经225指数反而上涨约38%,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联。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众所周知,日本在三十年前遭遇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央行便一直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提振市场情绪。然而多年来,日本央行救市的努力显然效果不佳,但是极低的利率却阴差阳错地造成日元融资成本极低。通过降低利率、购买国债和其他宽松措施,日本央行有效地压低了融资成本。这意味着企业和投资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激励了投资活动和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回报空间,从而为股市上涨创造了基础。
(截至写稿时,日本央行已在最新会议上决定,将维持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在0%左右的目标。这说明日元的低融资成本优势仍将在未来延续。)
不过日元的低融资成本早就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而是多年来一直维持在低位,因此单凭低融资成本显然还不足以解释日经225指数为什么能够在近几年快速上涨。这就要引出第二个原因:外资流入。
外资对日本股市的交易量占比超过一半,外资流向对日本股市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的证券市场国际化起步较早:自1980年修订外汇法以来,日本放宽了非居民的债券投资限制;1989年允许外资设立基金进行投资;1992年大幅降低了门槛,极大地方便了外资对日本股市的投资和交易。随后,外国投资者的数量占比和交易额占比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日本交易所中的外国投资者数量占比已升至30%左右,而外国投资者的交易量占比更超过了60%。从2005年开始,外国投资者对日本国内权益证券的买入规模走势与日经225指数的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这说明外资的动向在很大程度上牵动着日本股市的表现。
既然说起外资流入,那么“巴菲特效应”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正是以巴菲特为代表的外资机构近年来大幅加仓日本股票,这才推动了日经225指数的大涨。早在2020年疫情初期,巴菲特便已经着手投资日本五大商社。在今年5月初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更是表示这五家企业“在做聪明的事情,而且规模很大,对他们的进步感到非常惊喜”。
众所周知,巴菲特作为“价值投资”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一直以长期投资被低估的股票而闻名。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式专注于寻找高质量、被低估的企业,寻求那些有稳定现金流、强劲盈利能力和优秀管理团队的企业。近年来,巴菲特不断增加对日本企业的投资,并将其视为投资机会的重要市场之一,这无疑增加了市场的关注度,并对日本股市的走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巴菲特的投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对日本企业的背书。毕竟其选择倾向于那些有着良好商业模式、稳定盈利能力以及健全治理结构的企业,这会增加了投资者对这些日本上市企业的信心,进而推动了股票价格上涨。
其次,巴菲特以长期投资为主导,他的投资行为展现了对企业长期增长潜力的信心。这种长期投资观念对于鼓励投资者保持耐心和持久性的投资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投资者看到巴菲特在日本市场的成功案例,也倾向于采取更为长期的投资策略,更具信心地持有股票,进而稳定推进了股市的上涨。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来说,短期资金的涌入必然能够在短期内拉高走势,但若想实现长期增长,最终还是得由这个市场的基本面来决定,日本股市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日本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存在大量“僵尸企业”拖累了经济的发展。所谓的僵尸企业,就是指那些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生存和经营的企业。自三十年前日本经济泡沫后,日本央行为了救市,向大量企业输血救助,这才导致了这么一大批僵尸企业的存在。
今年9月21日,日本制造业曾经的象征,拥有150年历史的东芝正式退市。很多人认为,一代日本名企东芝的倒下,似乎意味着日本制造业正在失去最后的遮羞布。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观察的话,或许就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东芝的衰退其实早有预兆。早在十余年前,东芝的营业收入便已经逐年下滑。对此,东芝只能不断“割肉”续命。2015年,东芝将图像传感器业务卖给了索尼;2016年,将家电业务卖给了美的;2017年,将电视机业务卖给了海信;2018年,将电脑业务卖给了夏普;2022年,将暖通空调业务卖给了开利。可以说,东芝早已不是日本经济的明星代表,反而越来越像是一家典型的僵尸企业。如果像东芝这样的僵尸企业得以顺利退市,那么对于日本市场来说反而更像是腾笼换鸟,更换新气象。
这个道理就好比中国A股的投资者经常抱怨道,中国股市无法迎来牛市,一大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合理的退市机制,导致不少垃圾上市企业拖累A股表现。而随着东芝的退市,日本似乎在这方面已经领先A股一步,开始主动清退僵尸企业。
除了清退旧时代的产物,日本似乎也开始愈发注重培养新时代的“独角兽”。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缺少富有创新精神的独角兽,这一点一直为人所诟病。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1026家独角兽企业中,贵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却仅仅只有六家企业。
但这一切似乎也正有所改观。过去的2022年被日本成为“创业元年”。根据毕马威的研究,2022年,日本初创企业共募集了8,774亿日元的资金,创下历史性高。同时这些资金并非集中在传统行业,而是大量涌入了互联网、金融科技、新能源、区块链等新兴行业。
在新潮的推动下,日本今年第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长6%之多,虽然后被修正为4.8%,但这对于一个发达经济体而言依然是一个相当亮眼的成绩。当然,仅凭一个季度的GDP增速肯定不足以证明日本经济已经彻底摆脱了失去的三十年,而且这样的成绩主要是依靠出口增长实现的,日本国内的个人消费依然较为疲软。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日本经济的确展现出了一些新气象,但未来能否延续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日本本国国民是否能够被这些新气象所影响,从而增加个人消费以及投资,以及整合日本社会是否能够涌现出更多创新企业。
免责声明
本文所含评论、新闻、研究、分析、价格及其他数据只能视作一般市场信息,仅为协助读者了解市场形势而提供,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Ultima Markets已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但不能保证数据的精确度,及可随时更改而毋须作出通知。 Ultima Markets不会为直接或间接使用或依赖此等数据而可能引致的任何亏损或损失(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盈利的损失)负责。
随时随地观察市场动态
市场易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
对关注价格波动的投资者极具吸引力
流动性兼顾深度与多元化,无隐藏费用
无对赌模式,不重新报价
通过 Equinix NY4 服务器实现指令快速执行